顆粒歸倉為何難實現?我國糧食收割環節損失驚人
2022-12-19
收割機駛過的田地糧食損失令人心痛
小暑過后,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機轟鳴,拖拉機來往,糧農正在搶收早稻。
湖南省岳陽縣誠信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喻忠勇望著眼前的農忙景象,卻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機駛過的田里,往往留下不少稻穗,稻谷更是四處撒落。他撿起一株飽滿的稻穗,嘆了一口氣:“機械化確實提高了糧食收割效率,但作業還不夠精細,導致損失不少糧食。”
記者在湖南、黑龍江、河南等多個糧食生產大省采訪時,糧農普遍反映,收割環節的糧食損失問題還比較突出。
首先,收割時機械碰觸造成一些損失。“收割機拔禾輪的滾動,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脫落,損失率在3%至5%不等。”湖南省的種糧大戶向鐵青告訴記者。
其次是脫粒不完全也會造成損失。記者曾在黑龍江省多處大豆收割現場采訪,看到地里有一些遺落的大豆,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莢,里面還夾雜著10多粒大豆,可見脫粒不完全。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說,過去手工收割,損失較少,現在收割進度快了,損失也大幅增加。
機收玉米的損失也比較明顯。黑龍江省蘭西縣種糧大戶劉國明種了5000多畝玉米,他說,玉米粒比較干、脆,收割玉米棒時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還會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損失進一步增加。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認為,目前,我國農業收割機主要存在作物損失和損傷兩大通用技術難題,部分玉米機收總損失率和總損傷率均高達10%。中國農業大學武拉平等學者在調研中發現,水稻和小麥的機收環節損失率分別為3.83%和4.12%。
“實際操作中的損失率比理論上還要高。”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理論上是按照收割條件計算損失率,但現實中很難完全達到收割條件,比如糧食過度成熟導致更易脫落、下雨天導致谷粒黏附影響脫粒等。
還有因為成本考量造成的損失也不容忽略。湖南省沅江市種糧大戶周波說:“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風容易倒伏,倒伏嚴重的,收割機難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棄了,損失率有時候高達百分之二三十。”
7月16日,湖南省岳陽市一處大面積倒伏的稻田。(新華社記者周楠 攝)
此外,田塊不規整帶來的機收難題也導致不少浪費。河南省濮陽縣農民馬文田家的地在黃河灘區,地塊不規整,邊角地狹小,無法機收。他說:“閑的時候自己用鐮刀收一遍,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上一條:
聯系我們